国是千万家,家是最小国。小小的家风,体现我们中华人民的勤劳和质朴,我的家风没有阳春白雪的风雅,也没有百年大族的厚重,只是普通的家庭传承,是我的爷爷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感悟:自力更生,勤俭好学。
在我的记忆里,爷爷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他喜欢看着我们读书,让我给他讲学过的知识,他指着书上“自力更生”四个大字,说:“咱们老百姓,都是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成果,你们生在好时代,更要好好学习,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生活。”他有一个大大的木匣子,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钉子、螺丝、小铁珠,谁家自行车坏了、锅把掉了,或者少了什么螺丝了,需要什么样的钉子了,爷爷就从里面找啊找,都能找到。我们叫它“百宝匣”,里面的东西都是爷爷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,还有从外面捡的。有时候,我从外面捡回来一颗,爷爷就很开心:“别看它小,没有它还真不行。”
自力更生,勤俭好学,就是爷爷人生经历的浓缩体现,爷爷十四岁的时候,父母被地主迫害致死,年幼的爷爷毅然参加了渤海军区,抗枪打仗,认字念书。后来部队把他送到军区兵工厂,学习制造、修理枪械,研制子弹、手雷。兵工厂藏在栖霞大山里,生产技术都是土法子,制作的时候,经常发生爆炸和燃烧事故,从小吃苦的爷爷十分珍惜和热爱这份工作,缺少工具自己制作,没有经验自己积累,一心扑在兵工生产技术研发上,把兵工厂的生产成品率从50%提高到90%,生产的枪械从质量到产量,都成倍的增长。兵工厂还为爷爷申请了一枚抗日军功章和一枚解放战争军功章。
解放后,兵工厂搬迁到了淄博市博山区,成立了七三二兵工厂,爷爷毫不犹豫的跟随部队远离胶东故乡,来到了陌生的地方生活,爷爷说,他从小是孤儿,是共产党护他长大,教他认字,又传授他技术,在工厂用人之际,他义不容辞!“从头开始不要紧,咱有自力更生,勤俭好学的好法宝。”
远离故土的爷爷再也没有回去过,他服从党组织的安排,为淄博的发展建设付出毕生精力,真正把自力更生,勤俭好学用在了实处。在党组织的安排下,爷爷担任过博山工业局局长,从无到有组建起了博山琉璃社、后峪铁厂、南定玻璃厂。1953年,爷爷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,到北京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,受到了刘少奇、朱德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们的亲切接见,
工作上的优异成绩并没有让爷爷忘记初心,他坚持自力更生,勤俭好学的好习惯,坚决不私占组织一分一毫。我的父亲高中毕业后,报名参加招工考试,奶奶就找爷爷说情:“孩子从小跟着我们东奔西走,六年小学跟着你转了五次学,我们从来没有跟你报怨过,现在他要找工作了,你帮他说句话,不要再去和别人挤了。”听了奶奶的话,一向雷厉风行的爷爷沉默了。父亲后来回忆,爷爷在院子里抽了半宿烟,第二天一早,就找他谈话:“我不和你多讲共产党员刚正不阿的道理,我就问你一句,读了这么多年书,学有所成了,你真的甘心连试都不试一下,就等着别人给你铺路架桥?”后来,父亲还是去参加了招工考试,顺利考进了淄博市第二针织厂,像爷爷一样,从小学徒做起,敢于开拓新思路,勇于钻研新技术,一路干到第二针织厂的总工程师。爷爷的其他子女,也都靠自己的努力,坚持自力更生,勤俭好学的好家风,不靠爷爷一分力,闯出自己的天地。
如今爷爷已经去世十六年了,这十六年间,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八车道的公路上车水马龙,精美的小区高楼林立,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,让这座古老的重工业城市蓝天绿水,一片生机勃勃。爷爷的后辈们秉承他的家训:自力更生,勤俭好学。踏着先辈们前行的脚印,继续为建设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努力奋斗。